品尝遵义︱雄关漫道真如铁
- 时间:1周前
- 作者:产品展示
从初春到深秋,娄山关自始自终地保持着绿树茂盛、清溪泛动的容貌。每当节假日,这儿就游人如织。人们被它厚重的赤色见识招引前往,又醉倒在豪情雄壮的日出云海,感叹于众山相连的澎湃大气。
娄山关雄踞在娄山山脉之中,四周群山挺拔峻峭,只留中心一细长关隘,确实是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险。自古以来,这儿便是一道天然屏障,在贵州高原的苍茫大山里跋涉,翻越娄山关,进入四川境内,平整的土地就多了起来。凡是发生在遵义的战役,都绕不开娄山关这个姓名。
娄山关原名高岩子,又叫黑神垭。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《汉书·地舆志》称娄山为“不狼山”。据清末遵义闻名学者郑珍考证,“不狼山”即娄山,亦称大娄山。唐朝时期,太原人杨端应朝廷之募,撵走南诏实力,永世袭治播州。杨端部下娄珊和梁关在镇守黑神垭期间,与当地大众共处调和,军民情深,颇得当地大众敬爱。后来,黑神垭一带的大众便将黑神垭称作“娄山关”。
明代万历年间,播州土司杨应龙在海龙屯大兴土木,构筑营盘,与明王朝平起平坐,又在娄山关“排栅挖坑”,令骁将苗军踞守。明万历二十一年(1593)年二月,明朝廷派官兵都司王之翰率兵进剿,被杨应龙军打败,血染娄山关。第二年春,四川差遣参将郭成、总兵刘承嗣统兵征剿杨应龙,亦败于娄山关,并全军覆没,杨应龙乘胜聚数万戎马进攻四川,血洗綦江。
万历二十七年(1599)春,明朝廷以李化龙总督川、湖、贵三省军务,讨征杨应龙,集结24万戎马,分八路进攻播州。杨应龙派其子杨朝栋在娄山关上设了13道排栅、挖深坑,凭险守关。一年后,明军攻下娄山关,获得平播之役的关键性成功。
但真实让娄山关蛮声中外的,仍是1935年中心赤军长征两战娄山关的战役。1935年1月初,中心赤军由南向北分三路打破乌江天险。1月6日,赤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。为了树立黔北防护系统,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承当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。通过艰苦卓绝的严酷战役,于1月9日霸占娄山关占据桐梓县城,11日进占松坎,为捍卫遵义革新中心区的安全和遵义会议的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。遵义会议后,赤军采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,二渡赤水河,回师黔北,在娄山关与黔军王家烈部激战,第2次娄山关战役打响。赤军一、三军团在彭德怀、的统一指挥下,采纳正面仰攻、两翼围住的迂回战术,再度向娄山关前进,与敌军打开激战。敌人慌乱应战,凭险据守。赤军向黑神庙强烈进犯,并在点灯山急调部队从东侧迂回,消灭很多敌军。第2次娄山关战役是一次严重的军事转机,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将赤军压榨至娄山关以北、长江以南狭隘地带的美梦。
现在,在娄山关西侧的小尖山上,两根并立巨柱组成的赤军战役纪念碑庄重威武,默默地叙述着当年那场剧烈的战役。娄山关下,山壁间巨幅碑石上镌刻的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,大气澎湃,金光耀眼。迎着猎猎晨风,有人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,慷慨激昂的声响在山沟回旋。
风云变幻,斗转星移。那巍巍的大尖山、小尖山、点金山和在山脚回旋扭转的川黔公路上矗立着的写有“娄山关”的古碑,还有那些赤军战役过的壕沟、留下的弹坑依旧诉说着那段“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”的烽烟年月。
今日的娄山关,迎来又送走一批批倾听赤色故事、寻找革新遗址、感触长征精力的客人。依托赤色文明资源,当地打造了“娄山十景”,在赤色旅游的热潮中传承赤色基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