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IP支付方式下医疗产业价值链的变革
- 时间:1周前
- 作者:DIP开关
DIP支付方式将对医疗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,医疗产业链的各个参与者的价值将被重新分配。
支付方式的改革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,DIP的推进将对医疗产业链的各个角色产生一定的影响,将引发医疗行业的价值链变革。继上篇对DIP和DRG比较,及对二者的未来发展的探讨,本篇讲着重探索DIP的设计与实施对于医疗机构和其他细致划分领域的意义,其中部分影响也将于DRG有着高度重合。
DIP的实施,最直接影响的必定是医疗机构。在实施区域点数法之后,区域内的医保基金总额固定,各医疗机构仍然实施总额控制。各医疗机构依据自身的服务量的分值占比,获取同等比例的区域医保基金额度。与过往相比,医疗机构能获取的医保基金的天花板有限。这将倒逼医疗机构主动寻求变化,科学地分配医保基金,以在有限的基金范围内提供更具性价比、更加普适性的医疗服务。
DIP的实现有益于推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。一方面,医疗机构将趋向于提升医疗的服务价值,主动盘点低效工作,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,并加强自我监管。如缩短住院时长,使得单位服务量内的分值最大化。但对于医疗服务本就不饱和的医疗机构,提效的动力或将不足。另一方面,有利于医疗机构“降本增效”。伴随药品、耗材零加成的实施,西药、中成药、医疗耗材等低效成本占比将会被压缩。同时,检查、检验项目由于收费标准的降低,也将会促进向病房外转移,或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性价比的耗材与设备。这一变化也将让多方受益,过度医疗的现象将被缓解,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,也释放了医保部门的监管压力。
医疗机构为了体现其价值,获取更为匹配的额度,会选择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这一目的。一是增加医疗服务量,二是提升服务病种的难度。高难度的病种意味着高分值、高点值、高系数(系数包括:CCI指数、肿瘤严重程度分型、年龄特征、次要诊断病种等)。
如上所述,DIP会驱动医疗机构增加自身的服务分值。医疗机构将加强诊疗实力,诊疗难度高的患者将会被更多的留在大型医疗机构。然而,医疗机构的服务量有限,难度较低的病种将会被分流至等级较低的医疗机构。上述机制与分级诊疗的设计思路不谋而合。因此,DIP将有益于该制度的推行,但其范围也仅仅是对于医疗服务过饱和的医疗机构适用。
医疗机构作为医疗产业的核心角色,机构的顺势变革也将会引发医疗产业链上下游的一系列变化。医疗机构降本增效之下,将引导产业内价值的再分配。这就包括医疗信息化、药品研发与流通、医疗器械、商业健康险等细分领域。
DIP的分值与点值计算依赖于医疗信息化系统的支持,医疗机构为适配DIP的需求,将主动集中升级信息系统。同时,DIP的推行也会增加医保局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。医疗信息系统的升级与配置将利好地方头部如卫宁健康、东软、创业慧康等医疗信息化企业,但对于新的信息化厂商来说机会较少。但从长远来看,这样的需求可能仅仅是短期内的爆发,并没有带来持续的业务增量,信息化厂商仍需寻求其他商业机会。
此外,DIP的实施与临床医生书写病案的规范性,以及病案首页的主次要诊断与治疗等信息的准确性紧密关联。部分医疗信息化厂商将会逐步研发迭代病案智能审核功能,以疏解人工审核压力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电子病历系统在四级以上的机构,多已使用病案智能审核系统。而这对于专注于医保科技公司,如:平安医保科技,也将是拓展业务的机会。
由于DIP目前仅覆盖住院部分,必要的药品仍然会保留在住院时使用,但医疗机构会不断压缩药品的成本占比。压缩药占比对医保内低性价比的药品不利。继君实生物、百济神州、信达生物、恒瑞的PD-1产品被纳入医保谈判之后,创新药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趋势是不可逆的,未来将有更多的药品将被纳入DIP付费范围。而进入DIP也代表着利润受压,生产销售企业需在其中寻求价格与量之间的平衡,主动控制制药成本、提升药品的性能。其中,本土的创新药企业将有望提高其市场占有率。将而基药的生产与销售商也可能受益,因医疗机构对于价格较低的基本药物的使用和选择将会增加。
如前文所述,医疗器械与耗材的使用将成本医疗机构集中压缩的成本单元。性价比较高的医疗器械成为了医疗机构青睐的对象,特别是以微创、乐普医疗、吉威医疗、蓝帆医疗的冠脉支架为代表的纳入集中采购的器械与耗材。远期国产替代也有几率会成为趋势,继续利好国产头部器械厂商。
伴随医疗服务纳入DIP,公立医疗机构需保证其社会责任与公益属性。而民营医疗机构,在公益属性的基础上,也需考虑其营利属性,将趋向于高端医疗服务的提供,带动患者积极拥抱医疗健康险。对于药企来说,尤其是外资药企,在集采的推行以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步步推进之下,对于自付比例较高的药品生产与代理商也将需要寻求更好的支付方。但健康险行业,仍需要长期的患者教育,短期内的影响较为有限。
支付改革旨在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,用相对有限的基金,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务,同时优化医院管理。这一思路的指引之下,对驻扎于医疗赛道的参与者的价值分配将受一定的影响。在这样的影响之下,各方参与者下一步该怎么样发展也值得深思。医疗的付费方无非是医保、商保、患者。因此,企业若想在其中分羹,也无非只有三条道路。其一,是被纳入医保三大目录,以价换量。其二,为高端与特殊需求客户提供服务,以个人支付为主。其三,与商业健康险公司探索更好的合作模式。最终抉择,企业需早做打算,从而避免被淘汰。